小孩開始走路的那一刻,通常是爸媽最欣喜若狂的瞬間,彷彿進入了一個新的里程碑。然而當孩子開始學會走路之後,爸媽又接著煩惱,走路姿勢很差該怎麼辦?甚至有些孩子不喜歡走路,走一走就說腳酸。到底什麼時候是在正常範圍,什麼需要特別擔心,尋求醫療協助呢?
兒童的步態發展
首先要先了解,剛學會走路的孩童跟成人的步態(走路方法)會有很大的不同,原因是兒童的身體仍在發育,要進入到成熟的步態需要時間。
小朋友大約在接近一歲時學習走路移位,從一開始的扶物側走,進階到牽單手行走,再慢慢學習放手走。剛學會放手走的孩子多會出現兩手高舉、腳掌著地、步長短、步頻快、兩腳之間寬幅過大、腳外八等不成熟步態。
而在一歲半左右就有許多孩子能走得很好,自己停下、改變方向等等,步態也變得越來越成熟,例如可能會慢慢開始有雙手交替擺動、腳跟著地出現。
兩歲的孩子通常就會有比較好的單腳平衡,單腳支撐的時間變長,所以在走路時就能更穩,兩腳之間的寬度也漸漸縮小。
三歲的孩子腿變得更有力氣,跳耀、上下階梯、單腳站、跑步等較高難度的動作都越做越好,步態也朝成人的方向接近。
大部分的孩子會在六至八歲時,步態趨於成熟,接近成人。身體直立、雙手自然交替擺動、骨盆些微旋轉、膝蓋朝前、腳板有完整的腳跟到腳趾的過程(腳跟著地、腳趾離地)。
扁平足、O型腿、走路內八,我需要擔心嗎?
扁平足:
扁平足指的是足弓塌陷,一般在六歲以前,大多的孩子足弓都還未發育完全,所以扁平足是正常的。
隨著足部骨骼、軟組織發育,足弓會慢慢出現,若是到了六歲以後仍完全沒有足弓出現,甚至有明顯的後跟外翻,則建議需要至醫療院所檢查。
足弓塌陷會造成兒童在走路時,腳掌做不出好的力量傳遞,影響步態發展,甚至可能造成疼痛。通常容易在過重、肌張力過低、或有先天足部病變的兒童上出現。
O型腿/X型腿:
很多家長希望小孩長大後能有一雙筆直的美腿,因此在小朋友出現O型腿/X型腿時都會很擔心。
一般來說,新生兒都會有明顯的膝內翻(俗稱的O型腿),約在六個月時趨緩,一歲後趨緩,兩歲之後慢慢出現膝外翻(俗稱的X型腿),這個狀況會在四歲之後趨緩,七歲以後就應該是正常的膝蓋角度。
當兩歲之後的孩子仍有明顯的膝內翻;八歲之後的孩子仍有明顯的膝外翻時,家長就需要多多注意。可能的原因包含遺傳、營養、發展問題等。不論是O型腿或X型腿,除了外觀上的影響外,更會讓孩子的關節承受不均的壓力,影響動作表現的發展,更可能在外來造成疼痛。
走路內八/外八:
小朋友很常見的內八步態,可能的幾種原因:腳板內收、小腿骨內轉及大腿骨前傾。
單純是腳板造成的嚴重內八步態並不常見,通常跟先天的足部變形有關。小腿骨的內轉造成的內八步態常會伴隨O型腿。
大腿骨前傾角過大的問題常發生在三歲以上的孩童(特別是女生),造成內八步態,同時可能合併X型腿及小腿骨內轉的情形。這類型的孩子通常很習慣W型坐姿,甚至可能覺得一般坐姿不舒服。
內八步態雖然常見,但是當你的孩子的內八步態影響到走路,例如會被自己絆倒,或是腳掌、腿部有越來越緊繃的情形,就應該適時地就醫檢查。
外八步態相對起來就較不常見。除了出現在剛學走路的寶寶身上,大約到兩歲以後,孩子的平衡協調越來越好,外八的步態就會慢慢減少。少數的孩子在六歲時仍有明顯的外八步態,若是經提醒仍無法改善,則應該要尋求醫療的協助。
W型坐姿到底會不會影響走路呢?
事實上W型坐姿沒有不好,不好在於孩子長時間處於這樣的坐姿,可能容易造成腿部緊繃的問題。另外,這種坐姿穩定性相對好,間接減少了他們在坐著時軀幹協調平衡及重心轉移的挑戰。而前面所提及已有大腿骨前傾問題的孩子,更要避免讓他們長時間習慣於這樣的坐姿。
除了「不要這樣坐!」你還有更好的方式。
孩子會習慣通常是因為這樣的坐姿更為省力也比較舒服,這時候你可以試著陪孩子一起練習不同的坐姿,例如腿伸直坐姿、側坐、坐在小椅子/瑜珈球、盤腿坐,也當成玩樂的一部份,或許孩子會願意嘗試更多不同的坐姿。
好的步態讓發展更協調
家長在陪伴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應適時注意他們走路模式的變化,可以給予適當的提醒,但避免成為親子關係中的壓力,只要在正常範圍內,都可不必過度擔心。學齡前是矯正步態發展的黃金時期,家長應該多陪伴孩子嘗試在不同的平面上走路,鼓勵他們挑戰各類型的身體活動,增進協調發展。若是有發現孩子的步態沒有隨著年齡成長有應有的變化,則應適時尋求醫療協助喔!
OT莉莉當媽媽,讓我們陪你長大。
參考資料:EspandarR,MortazaviSM,BaghdadiT.Angulardeformitiesofthelowerlimbinchildren.AsianJSportsMed.2010;1(1):46–53.TheToddlerGait—NormalorNot,TeriA.Merens,MD,PediatricAnnals.2015;44(5):187-190
Comments are clos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