音樂在現今社會中,可說是無處不在。不只網路上有各種唾手可得的音樂資源,購買或取得樂器也越來越方便。
對於嬰幼兒來說,音樂提供各種感官的刺激,包含視覺、聽覺、觸覺等,也能全面性地促進動作、認知、溝通表達、語言上的發展。當家中其他成員(父母、兄弟姐妹等)與孩子一起從事音樂活動,不但可增進親子、手足之間的關係,也學習到人際互動的技巧,例如輪流、分享、設立界線、表達個人感受…等。
以下我會提供幾個音樂活動,讓你可以在家帶孩子一起參與。請依照自己孩子的發展及能力,來作適當的調整或選擇喔!
四個可以在家從事的音樂活動:
- 聽音樂、聽歌:從孩子熟悉的歌曲、喜歡的曲風開始,例如兒歌、電影或動畫配樂…等。這裡所說的「聽」,指的是有意識地聽,而不是當背景音樂的聽喔!你可以與孩子討論歌詞在說什麼、聽完的感受如何;也可以搭配繪畫、黏土等媒介,與孩子一邊聽、一邊透過不同媒介,將聽到的東西或場景表現出來;或是選一個東西(例如顏色、動物、物品),來代表自己聽完的感受。
- 唱歌:唱歌應該算是最常見的活動了。你可以與孩子齊唱、輪流唱,也可以搭配動作模仿。另外還可以透過大小聲的變化(例如,從很小聲開始,唱到很大聲,再回到小聲)、聲音模仿(例如模仿唐老鴨或米奇唱歌)。這樣就可以提升趣味性與互動性,孩子也能從中練習使用自己的聲音。
- 改歌詞:當孩子開始發展語言表達時,可以把他近期所學的詞彙,配上他熟悉的旋律。例如,可以用「王老先生有塊地」來練習各種動物名稱、叫聲與動作。或是把歌詞改成與孩子生活貼近的事物,例如當天的天氣、心情、身上有的物品,例如,使用「If You’re Happy and You Know It」(你很高興你就說哈囉)的旋律,與孩子用一問一答的方式對話:「今天小明身上帶什麼?」小孩就回答:「手帕」。你可以用這種方式變化成各種主題,或搭配容易操作的節奏樂器,邊敲打邊唱。
- 樂器彈奏:若是你家裡有鍵盤(keyboard)、鼓、響板、沙鈴等樂器,就可以邊播放音樂,邊跟著敲敲打打。節奏類的樂器很容易上手,很適合各種年紀與能力的孩子。你也可以與孩子一起即興創作,先模仿他玩樂器的方式、重覆他所敲打的節奏,再一起探索各種玩法。或是教他不同的彈奏方式,例如,鼓可以用手拍打,也可以搭配鼓棒敲打,而且敲不同地方會有不同聲音。家裡若是沒有樂器,只要把米或豆子放在容器裡密封,你就可以自己做出各種聲音的沙鈴。另外,鐵鍋、桌面搭配棍子或手,也都可以變成樂器。
-
三個重點提示
以上提供給你四種音樂活動及變化的參考,但我仍要再提醒一下三個重點:
- 從孩子的角度出發:每個孩子的喜好、對聲音或音樂的接受程度都不同,有些喜歡各式各樣的刺激,也有些孩子無法忍受吵雜聲。另外,每個成長階段也會發展出不同的能力,所以你要依照自己小孩的興趣、目前的能力、以及當下的情況來調整活動。同時,盡量不要用「大人」的方式來教孩子應該怎麼做,而要嘗試從孩子的角度來體驗。例如,當孩子在探索鼓的聲音時,不用馬上告訴他應該怎麼使用鼓棒、或是鼓應該怎麼打才對。要學習「忍耐」一下。
- 愉快的經驗及主動的參與:接續著第一點的概念,若是你一下子干涉太多,或是把這些活動變成課表的一部分,便失去了讓孩子主動探索的機會。而原本好玩的音樂,也變得不好玩了。最佳時機是當你觀察到孩子在唱歌、或是試圖發出聲音、在敲敲打打時,趁機模仿、加入他正在做的事,再從中延伸其他變化。
- 互動的重要性:以上的音樂活動都有一個前提,就是需要你與孩子一同參與。也許你會覺得自己的音樂技巧不夠、或是不會樂器、唱歌音不準等等,但其實對孩子來說,透過音樂與你所建立的連結、產生互動的過程才是關鍵,遠比起音樂表現的專業感與美感更加重要。所以,音樂能力不是重點,反而與孩子一起互動、一起玩才是重點喔!
OT莉莉當媽媽,我們陪你長大。
加入LINE,得到只有在LINE才能獲得的專屬福利喔!
Comments are closed